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

     发育中的脑受到损伤后,必然出现相应的症状,这也是发现脑瘫的重要线索。大多数家长都是因为发现了早期症状而来就诊的。常见的早期症状有:

    一、新生儿期:

    1、身体过硬或过软,自发运动减少。

    2、哺乳困难:不能吸吮或哺乳无力。

    3、痉挛发作。

    4、易惊吓。

    5、哭声微弱或持续哭闹。

    二、1—3个月:

    1、俯卧位不能抬头,抱起时头不能竖直。

    2、手握拳拇指内收。

    3、斜视,眼球不能追视。

    4、持续哭闹。

    三、4—5个月:

    1、不能伸手抓物或左、右有差别。

    2、不会翻身或只向一侧翻。

    3、紧张时上肢屈曲内收手握拳,下肢交叉伸展或头后背、角弓反张。

    4、抓物时上肢硬直或后伸,两手不能到中线接触。

    四、6个月以后:

    1、手、口、眼不协调,不能把看到的东西抓到手,送到嘴。

    2、扶站时双下肢不能支撑或尖足交叉。

    3、七个月以后还不能坐。

    早期症状与脑损伤程度有关。脑损伤轻,症状出现晚且症状轻;脑损伤重则出现早、症状重,而且多个症状常复合存在。有重要诊断价值。

    日本学者报导,有肌张力异常者发生脑瘫的可能性提高12-15倍;持续哭闹的提高21倍;哺乳困难的提高14倍;自发运动减少的提高19倍;痉挛发作的则提高50倍。症状越多、持续时间越长,发生脑瘫的可能性越大。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