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器械IPO和并购

        由CHC医疗咨询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第四届医疗器械产业、投资与并购 CEO峰会日前在上海召开。峰会聚集国内外医疗器械产业领军企业,跨国公司美敦力、强生、雅培、西门子、GE、Covidien、Karl Storz、贝朗医疗等,上市公司复星医药、迈瑞医疗、乐普医疗、微创医疗、广州阳普医疗、上海凯利泰等,知名投资机构IDG资本、红杉资本、方源资本、软银中国、君联资本、启明创投等高层出席本会。

     

    峰会有幸邀请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研发部副总经理强静,针对中国医疗器械IPO和并购的现状做分析,并就海内外并购背后的驱动力进行总结。

     

    以前的并购,从单纯的渠道并购,或者从产品的并购,现在已经逐步演化到了3.0的并购,也就是一个整个生态链的建设。无论从交易数量还是交易金额来看的话,并购确实是风起云涌,而且这个势头并没有衰竭的迹象。

     

    海外并购驱动力

    海外并购有以下几个动因:

    第一,多元化。医疗器械是个天生的多元化的行业,以强生为例,整个强生的医疗器械史其实就是一个并购史。医疗器械领域当然有心血管、骨科这样的大领域。但很多医疗器械的领域,其产品线体量都比较得小。对于这样一个天然的、分散的、类别非常繁多的行业来说,并购往往是实现一个规模效应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所以所有医疗器械公司最终必将都走向多元化。

    第二,强强联合。大家如果分析过美敦力和柯惠的话,发现他们真的是一个天然的好伙伴,他们之间相互重合的业务不是那么得多,可能在心血管方面有一些小的重叠业务。强强联合,打造一个更加强大的平台,一个优势互补的平台,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驱动力。

    第三,新兴市场的布局。中金也参与了一些跨境的业务,在跨境业务方面中金和其他本土券商相比有一个比较大的优势。我们在未来能够看到一系列由中金参与的跨国企业大举并购,国内甚至是国内上市公司的一系列案例。美敦力收购了康辉,这其实就是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个简单地方式。当然海外的上市公司最容易被并购,因为大家的财务标准是统一的,至少进行财务尽调的时候相对花费的时间就比较的少。当然进入中国之后,每个市场,每个文化,每个游戏规则都不一样,所以可能还是要经过一系列的协调。

     

    未来,我相信在制药领域,会看到全球性的巨头会对中国的一些非上市公司甚至上市公司产生一系列的战略性投资,进一步进入新兴市场。

     

    国内并购驱动力

    那我们再看国内,国内的并购可能有更多的因素在驱动。有一些并购是纯粹为了市值而驱动,说白了就是为了搞股价,不是一个纯粹的business for business的并购,而是个人财富的增值。企业的市值管理这方面的并购也有一部分。所以国内的并购数量,大家会发现2013、2014是明显的一个高峰。大家都说,一级市场如果不搞医疗器械相关并购,或者是大规模投资的话,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做医疗器械的。这样的话就慢慢地传导到二级市场。但是当二级市场介入的时候,这个游戏规则就变了。这里面我们创造了一个词,就叫做“价值协同”。以前并购大家都叫做渠道协同,管理协同,财务协同,降低这几项成本,或者拓展新业务。但现在很明显的一点价值协同是,当上市公司可以用40倍的市盈率去融资的时候,它不会像一般的人一样在乎20倍去收购一家非上市公司。一旦装入自己体内的话,他可以享受40倍的估值。但是对于传统的PE来说的话,如果让你20倍去投,我相信很多人其实是很担心的。你敢20倍去投一家企业么?除非你确定它3-5年之后能够上市,百分之百上市。而且这3-5年,每年的业绩增长能保持25%以上。在百分之百上市的情况下你可能赚个业绩增长的钱。如果万一,50%的概率没上市呢?那再乘以一个50%的概率,那这样的话收益率就比较吃紧了。所以当上市公司介入到并购的领域,整个游戏的游戏规则就变了,上市公司在挤压其他投资者的生存空间。而且上市公司还有一个天然的优势是永远存在的,上市公司有很多的资源。但对于一个单纯的投资机构的话,很难产生这样一个协同。

     

    当然不是所有的并购都是这样来做的。只是简单地跟大家提一下这个价值协同。再加上这几年资本市场对于并购又有个极力地吹捧。所以只要你有并购,你的市值就能够疯狂地去扩张。扩张了之后你最后发现其实我没花什么钱,然后身家生长了很多,然后又附赠一家并购标地。 这样的话就是整个资本市场完成一个正向的资本反馈,而当上市公司并了这些企业,充实了自己的产品线,充实了自己的盈利,资本市场又正向地给他了更高的估值。然后又继续支撑他做更延生的扩张,这样的话就是完成了一个正向循环的过程 。

     

    当然也不是说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资本游戏,美国也有一段并购史。其实如果大家研究国美国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并购史,有分拆史。总有那么十几年,大家都在做疯狂的扩张。然后又有那么多年,大家在聚焦主业,然后分拆。这个历史在中国,我相信也会出现。但这个时代,其实是适合并购的一个时代,资本市场给你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渠道,中国的企业也需要通过并购来进行一个产品线的拓展。

     

    这里再简单讲一个例子,中国现在有200家上市的医药公司。有很多上市公司是凭了几个品种上市的,有很可能就三五个品种就上市了,上市是在高峰的最前沿上市的,这时候快速的增长,资本市场给你很高的估值。上市了之后,这些产品可能继续维持5-10年的增长。但是5-10年之后靠什么?如果你靠自己全新的研发,你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就简单拿药来打比方,一款新药的研发成本是14个亿美金。中国有几个企业能够投得出这个钱?仿制药现在招标的压力这么大,如果自己再花个七八年批出来,黄花菜都凉了。所以我说,背后的动因也决定了有一些企业家开始了所谓的一些二次创业,进入新的领域。当然,并购的话是进入新的领域最快的方式,正好我刚才提到资本市场也提供了这样一个优势。所以其实是这样一个内因和外因决定了中国的并购在过去两三年之间为什么会这么风起云涌。第二个,我觉得还是渠道。其实任何行业都是这样,最后肯定会演化成一个产品为王的阶段。但是在中国目前的现状,更明显的是渠道为王的时代,当然现在慢慢地在往产品为王再走,但是渠道现在的作用力来时非常强大的。下面一个就是产品协同了,产品协同的话我们大家未来会越来越注重。尤其医疗器械这个领域是比较庞杂的,一定要通过产品不断地丰富来带动企业持续快速的增长。

     

    未来医疗器械行业的趋势

    未来的医疗器械会是什么样子,我们认为数据是未来核心竞争力。在医疗器械里面很多人开始投入可穿戴设备,我们对可穿戴设备还是比较保守。因为小米手环一出来了之后,其他的手环都死了。像这种可穿戴设备,未来集成度会非常高。但是我们非常看重数据,我们把整个数据比喻成巴拿马运河。也就是说,所有的医疗器械、可穿戴设备,它是太平洋。所有的线下的医疗机构哪怕是线上的医生,它是大西洋。一边是整个设备的生产商,一边是整个服务。因为最终医疗器械会导向医疗服务,或者通过医疗服务的整个手段来完成医疗器械的功能。那中间如果涉及到数据方向的话,我们就比喻成这个巴拿马运河,大家要成为整个数据规范化或者导流的这样一个平台。

     

    我们认为未来还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医疗数据跟大数据服务的结合,可能是未来比较好的一个发展方向。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