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患儿安全成长,需要pick这几点!

    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导致儿童肢体残疾的第一位就是脑瘫。脑瘫患儿存在一定的运动功能障碍,甚至还会合并存在智力缺陷,视力和听力障碍。所以患儿本身就无法建立对危险的全面认知。
    2013年,对12个省市32万名儿童进行的脑瘫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脑瘫发病率为2.48%,照此估算,我国14岁以下脑瘫儿童约有500万,按每年1600万新生儿数量来算,每年可能新发生脑瘫约4万例。

    脑瘫临床分型与分级

    痉挛型四肢瘫、痉挛型双瘫、痉挛型偏瘫、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又分为手足徐动型和肌张力障碍型)、共济失调型、混合型脑瘫。

    脑瘫分级目前多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是根据脑瘫儿童运动功能受限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所设计的一套分级系统。完整的GMFCS 分级系统将脑瘫患儿分为5 个年龄组(0-2 岁;2-4 岁; 4-6 岁;6-12 岁;12-18 岁),每个年龄组根据患儿运动功能从高至低分为5 个级别(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
    脑瘫早期异常表现

    (1)过度激惹:持续哭叫,入睡困难,大约有30%脑性瘫痪小儿在生后前3个月有类似严重“肠绞痛”的表现。  
    (2)喂养困难,吸吮及吞咽不协调,护理困难,频繁吐沫,以及持续体重不增。   
    (3)非常敏感或激动,但如果患儿(特别是低出生体重儿)仅在饥饿时有如此表现则意义不大。
    (4)对噪音或体位改变“敏感”时难将大腿外展,洗澡时不易将拳头掰开,家长常反映“孩子不喜欢洗澡”,当脚用触及浴盆边缘,背部即僵硬竖弓形。

    以上某一种情况也可能在正常小儿出现,不能根据具有其中某一两项就诊断为脑性瘫痪,若存在多种情况,而且是发生在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就要考虑有脑性瘫痪的可能。

    脑瘫的临床表现

    脑性瘫痪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由于类型、受损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各异,即使同一病人,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也不尽相同。

    *运动发育落后。

    *主动活动减少。

    *反射异常。

    *肌张力异常及姿势异常。
    脑瘫的治疗方法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在脑瘫的治疗中起着去足轻重的作用,经过采取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患者的症状就会明显得到改善,甚至达到生活自理的程度。康复治疗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婴幼儿运动系统处于发育阶段,早期发现运动异常,早期加以纠正,容易取得较好的疗效。
    (2)综合治疗利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对患儿进行全面、多样化的综合治疗,除针对运动障碍进行治疗外,对合并的语言障碍、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也需进行干预,还要培养他面对日常生活、在会交往及将来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
    (3)物理治疗--
    脑瘫一直是医学界的一个难题,脑瘫患儿的治疗多为综合性康复治疗!经颅磁刺激技术作为脑瘫患儿康复治疗的一项辅助治疗手段,其有效性也已被证实,为儿童脑瘫康复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研究表明,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运用于治疗脑瘫患儿的主要机制是:rTMS通过影响一系列大脑神经电活动和代谢活动增强神经可塑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rTMS作用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可以通过皮质脊髓束抑制脊髓水平的兴奋性,降低和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降低肢体肌张力,缓解痉挛。

    每个脑瘫家庭一生的追求都是想法设法提高患儿的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所以脑瘫患儿的成长之路,离不开家长的有效陪伴以及悉心照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