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稠"就是高血脂,易致血栓?别再“被骗了”!

    提及“血稠”,很多人应该并不陌生,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听见这个词,就紧张得不行——觉得血稠了,血脂高了,不久之后就会出现动脉血管硬化,血流速度减慢,血栓不远了,各种心脑血管疾病也来了……

    因此,市面上听说的各种能降血脂、疏通血管的方法都想去尝试一下。

    殊不知,从专业的医学角度来讲,其实并没有“血稠”的说法,而且血稠与血脂高、心脑血管疾病都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那血稠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又与什么有关呢?

    如何正确理解“血稠”?

    血稠在医学上是指高粘稠血症,是血液流变学的概念,指的是血液中有形成分增加,血流阻力变大,从而导致血液流速减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血稠≠高血脂
    高血脂是指血液中脂类物质过多,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胆固醇水平升高。虽然的确会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但只是可能诱因中的一种。

    换句话说,血脂高可以引起血液粘稠,但血液粘稠度增高不一定就是血脂升高。

    当然了,高血糖、高血脂导致的血液粘稠度增高也要引起重视——一旦胆固醇堆积在血管壁内,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也易诱发心血管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血稠≠血栓
    首先,高粘稠血症是一种血液特征,而血栓是疾病,二者本来就不能等同;

    其次,临床上也不会用血流变检查来预测血栓和血管事件。

    一方面,血液粘稠度只能代表一个瞬间状态,检查前有没有喝水、吃饭、运动等都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因此血液流变检查中的血液粘稠度并不精准,无法真实反映血液状况。

    另一方面,会不会形成血栓,医生更关注的是血脂、血糖、血压这三大高危因素。

    要想知道自己的血管健康度,有效预防血栓形成,远离血管疾病,不妨查查血液中多了些什么……

    除了上述说的脂肪过多可能诱发危机,还有哪些危险因子增多也会成为血液粘稠的“凶手”呢?

    血液粘稠的三个“元凶”

    血液的高凝状态与血液成分密切相关。

    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构成。血细胞占血液总量的45%,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占55%,包括水、蛋白、无机盐、激素、酶等。具体与哪些因素有关?

    红细胞多了
    红细胞增多会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临床上常见的与其相关的疾病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增加,恰好血管又有内皮损伤,可能会并发动脉血栓,甚至心梗。

    血小板多了
    血小板过多,活化的血小板产生血栓素,易引起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反应,微血管内易形成血栓。

    据统计,30%的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会有动脉、静脉血栓的形成。

    纤维蛋白多了
    纤维蛋白原是肝细胞合成的球蛋白,为凝血因子。

    它不仅会增加血小板聚集;其转变成的不溶性降解产物,会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减慢血流速度。

    大量研究认为,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栓塞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提示:血小板及少量纤维蛋白易形成白色血栓,可发生在急性风湿性内膜炎患者中。

    红细胞与纤维蛋白易形成红色血栓,可发生在长期卧床、恶性肿瘤患者中。

    血液粘稠度升高的症状

    高凝血状态,血液流速变慢,造成机体获得氧气、营养物质减少,还易伤害血管,因此,出现以下症状则需小心了:

    1、晨起头晕,晚上清醒
    2、午饭后特别困
    3、蹲着会感觉胸闷、呼吸不畅
    4、阵发性的视力模糊——血液粘稠度高,血流不畅,营养物质无法及时供给视神经,造成视神经短暂性缺血缺氧。
     

  • 相关文章